事实上,“时刻传播”认为深圳是一个有条件创造本土时尚与本土文化的城市,这个城市汇聚了太多工业技术并具备相当高的制造能力、且对创新充满热情的民营企业,与此同时,这个昔日大家眼中的“文化沙漠”,其“文艺之花”早已按照自己的节奏悄然盛放,从“热波音乐节”到“演舞会”,再由“艺穗节”出发去“双城双年展”,这个城市的节奏由轰轰烈烈的前进之歌转变成清澈丰沛的圆舞曲。……特区发展三十余年,创造了太多令人惊叹的精彩,而其中有一个“十年”的精彩,属于这个城市的建筑和艺术——已经走过十年历程的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简称“深双”)。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由深圳一方从2005年开始创办,2007年地缘紧邻的香港受邀加入,展览演变为双城互动、一展两地的独特类型:双城双年展。这一当初由深圳市政府规划部门深感业内评优缺乏影响力、城市缺乏专业交流及公众互动而发起的展览,借用了艺术、建筑等展览通常采用的双年展名称与机制,却从一开始就不想将展览限于展示建筑艺术的狭窄范围,而是立足于深圳所处的中国前所未有的快速城市化大背景,聚焦于城市与城市化主题。
上个月下旬,双城双年展在深圳有方空间举办“深双十年”论坛暨“深双@威双”之“UABB2005-2014十年回顾展”新闻发布会。近300名来自建筑设计界、院校、政府部门及多年来关注深双的市民参加。此次发布会既是对深双即将在第14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举办的“UABB2005-2014十年回顾展”的一次预热,也是深双主办方、历届参与者、见证者对深双十年历程的回忆和总结。发布会由建筑城市评论家史建主持,三位主讲嘉宾各自讲述了深双自2005年举办十年来对深圳、珠三角乃至更大范围内的深远影响。
深圳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城市设计处处长 张宇星:双年展的未来诗意化建构
作为深双的主要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张宇星认为,深双有别于主流的、美术馆的展览,而是有活力的、有趣的展览,希望未来可以成为“都市的篝火”,点燃城市所有人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小众的领域。他的演讲以威尼斯双年展和深双的历届作品为例,认为双年展应消解预设功能,具备自我解构的能力,不断更新,避免成为“小众的装腔”、“孤立的事件”,而是变成每一个市民“日常的狂欢”。
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主任 黄伟文:看不见的城市——深双十年对城市的影响
同样作为深双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黄伟文通过五届十年的大量的深双作品和展场变迁,与大家分享了深双十年所关注的城市问题,并尝试做了理论阐述。他认为从2005年张永和的“城市开门”开始,经马清运的“城市再生”、欧宁的“城市动员”、泰伦斯•瑞莱的“城市创造”,再到刚刚过去的奥雷•伯曼、李翔宁、杰弗里•约翰逊的“城市边缘”,这些不同专业背景的策展人,为深双各自贡献了不同的角度和关注点,从而形成了对城市影响的九个方面:城市策展、开放性、自发性、日常性、基础性、时间性、乡村农业、建筑性、城市教育。
第14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姜珺:威双中国馆视野中的深双十年
姜珺作为一位研究型建筑师、文献编辑与策展人,他综合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在此次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方案上形成了“生长收藏”的理念体系,并以此解读深双十年,形成了“UABB2005-2014十年回顾展”的展览框架结构。姜珺希望通过他的研究方法,以五大关键词为维度建立深双的作品资料库,并找到这些作品之间相互的联系,他相信这些作品几年后将最终成为“小生态”。
URBANUS都市实践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刘晓都,筑博设计执行总建筑师冯果川,摄影师白小刺作为回应嘉宾,分别以不同的专业背景,及参与历届深双的经历,就三位主讲人的主旨演讲做出回应,各方回应围绕双年展的历时性、城市性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刘晓都认为,深双作为一个城市事件、一个交换思想的城市场所,对于深圳这个城市非常重要。冯果川认为,深双最宝贵之处在于,在专业界和非专业界的市民、尤其是青少年之间建立了一种对话的可能。而白小刺通过其摄影作品,回忆了自己参与的多届深双项目和深圳的十年变迁。他认为深双仍然像举办之初一样,充满了生命力。
深双立足于前所未有的中国快速城市化大背景,聚焦于城市与城市化主题,保持对城市问题的一贯关注,保持与城市互动,通过策展影响城市。十年来,深双已不再局限于深港两地,正在逐步将自身推向世界。现时的积极努力,让世界更加关注深双;未来,深双将在世界寻找、释放新的发展动力。
作为深圳媒体及城市建设的一分子,“时刻传播”也将持续关注“深双”以及即将到来的2015双年展,并推出后续报道。欢迎关注。
“深双@威双”之“UABB2005-2014深双十年回顾展” 即将开展:
展期:2014年9月20日-10月20日
地点: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
主办方: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组委会
官网:www.szhkbiennale.org
新浪微博:@深港双城双年展
微信:UABB-SZ